首页

柳柳惩罚儿子

时间:2025-05-29 21:13:50 作者:成都非遗节“玩”出新花样 老手艺搭上科技“顺风车” 浏览量:83641

  中新网成都5月29日电 (杨予頔 岳依桐)76岁的成都大爷王拥军手持毛笔,在画布上随意勾勒,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随即将图画转化为生动的数字苗族刺绣,屏幕上生成的鲜花纹样刺绣栩栩如生,走线痕迹都清晰可见。“这可真是‘笔下生花’了!”王拥军开怀大笑,赶紧掏出手机拍下自己和AI合作的成果。

  这是5月29日发生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“科技赋能非遗专题展”现场的一幕。据介绍,该专题展展出16家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推出的30余项可参与、可互动的科技体验装置,民众可通过游戏、VR数字展览、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体验创新成果,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“双向奔赴”,引发广泛关注。

  烧水、添茶、控温、冲泡、洗茶、温杯、润茶、分汤……展馆另一侧,首次亮相的机器人“小羲”正在展示自己“苦学”已久的功夫茶技艺。茶香弥漫,前来品茗的观众都新奇不已,连连赞叹。

正在展示功夫茶艺的泡茶机器人“小羲”。记者王磊 摄

  据“小羲”的创作者——星眸视界科技机器人研发总监向浩介绍,研发人员将泡茶技艺数据化,“小羲通过强化学习后,就能泡出一杯功夫茶。这个机器人本身就已经具备多种技能,经过编程学习后,已经可以复刻大部分传统工艺。但还有很多流传千年的‘精细活’,目前的机器人还不能完全实现。”向浩直言,“将科技与传统结合,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,让传承更有趣有‘料’。”

  走进“织造万象”沉浸式蜀锦交互体验空间内,一台以老官山汉墓织机为原型打造的“数字织机”立于正中。观众左右滑动织机上的梭子,屏幕上便会实时“织出”精美的蜀锦纹样,在互动体验中感知蜀锦纹样之美与“经纬交织”的技艺精髓。

沉浸式蜀锦交互体验空间内,民众沉浸体验“虚实交织”。杨予頔 摄

  在《有趣的甲骨文》大型数字沉浸式展览现场,佩戴了智能设备的观众走走停停,不时抬起手臂挥舞。虽然看起来有些“奇怪”,但实际上,他们正在穿行于虚实交织的商代王城,与甲骨文进行一场“时空对话”。

  宇宙猜想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瑞介绍说,《有趣的甲骨文》大型VR沉浸式数字展览以XR混合现实技术重构殷商文明图景,相比传统书本或电视展示,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。“这种互动模式改变了以往受众被动观赏文物的状态,让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。”

  非遗邂逅数字科技,跨越时空的对话碰撞出何种火花?“超酷!”“00后”观众张伊晟的答案很直接,“这个展览不仅让我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有多么丰富精彩,也感受到了数字科技发展的速度。”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无意识的6个小习惯,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膝关节!丨世界关节炎日

对此,中新财经致电了多家老凤祥金店,店员均表示,黄金饰品售后需要携带首饰和发票。“最好是找到发票,如果发票不小心丢失,我们需要检查(首饰)上面的钢印。”

宁夏多措并举建设“四水四定”示范区

“我们家的老宅曾是闽粤边委机关所在地,是第一接头户,因武装革命多次被毁。现在的老宅是政府在1952年重建的,我和父亲、叔辈均在这里生活过。”去年刚退伍的陈腾涛是陈家的“兵五代”,如今他生活在漳州市区,但他的父亲、叔叔、伯伯仍在平和县乡镇。

直击广西南宁武警特战队员强化训练现场

“我是南京媳妇,又在南京扎根这么多年,这里有浓浓的人情味、烟火气,也是我爱上这座城市的原因。”许沛婷说,自己已习惯南京的天气和环境,习惯了手机在手、说走就走的状态,习惯了有美酒美食、亲朋好友陪伴的生活,南京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。

浙江新乡贤深耕“国潮”数十载 拓宽致富新渠道

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,辽宁境内的考古发现,为曾定都龙城(今辽宁朝阳)、存在百余年的“三燕”(前燕、后燕、北燕)的历史和文化面貌,提供了切实可见的各类文物,形象地再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龙城人的生活和艺术。出土的以“步摇”为代表的“三燕”金器、以“木芯钉鎏金铜片马镫”为代表的“三燕”甲骑具装和丰富多彩的“三燕”壁画等一大批震惊世人的艺术珍品,成为人们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。

(两会声音)全国人大代表童明全: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煤炭产业

日本归侨仵女士听得十分认真。她在日本东京生活了十多年,在东京曾取得长期居住许可,回国已有近20年。谈起这些年在北京生活的感受,她十分感慨:“我们回国以后,感到国家对侨务工作十分重视,办理相关手续非常方便。街道、侨联平时主动宣传惠侨政策,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切身问题,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祖国的温暖。”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